轉載:無錫日報
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被認為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陣地。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3次提到了“人工智能”,并且首次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創新性表述背后蘊含著深遠的戰略意義。
5月30日,中共江蘇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指出,要強化科技創新引領驅動,筑牢重大科創平臺支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支撐。
2024年初夏,在助力江蘇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上,作為江蘇為數不多擁有豐富科創資源的區域,濱湖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上,再次邁出關鍵性一步。
6日,一場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超級對話”在太湖北岸舉行,來自全球的頂尖專家、學者和企業領袖超過了200人,對話圍繞人工智能領域前沿技術、產業應用等方面展開,在思想碰撞中,對人工智能未來進行大膽“預測”。

重要嘉賓中,既有清華大學副校長曾嶸、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亞勤、美國工程院和發明院院士Curtis Carlson、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張宏江、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趙峰、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 執行院長劉洋 、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 創新中心主任陳亦倫等頂尖專家,也有來自百度、聯想、阿里云智能等企業的高管。
這場“太湖對話”的主要參與方中,清華大學是擁有頂尖科研團隊和創新實力的最高學府,濱湖區是發展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的優勢區域。
這種“高度契合”引發了一系列化學反應
催生出兩個有重大影響的“生成物”
創新中心——清華無錫研究院智能產業創新中心,致力推動人工智能與產業發展緊密融合,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球首個——發布首款開源開放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AIR--polloFM,實現了從感知到決策規劃的一體化,提升了感知萬物的能力和自動駕駛的能力上限。

01 高契合
清華研發的,就是無錫產業發展需要的
中共江蘇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指出,要強化科技創新引領驅動,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筑牢重大科創平臺支撐,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支撐,推動新興產業聚鏈成群,集群突破。
這次會議召開后的一周,在“筑牢重大科創平臺支撐”上,由濱湖區與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攜手打造、全力培育的清華無錫研究院智能產業創新中心在濱湖成立。
中心致力充分發揮清華在人才與科研上的優勢,推進無錫市在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和智慧物聯領域的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孵化創新企業,助力將無錫打造成為具有國際領先優勢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
當天,和創新中心一同亮相的,還有全球首款開源開放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AIR—polloFM,該系統解決了現有開源端到端系統無法完成實車部署以及現有開源實車系統無法實現端到端的問題,填補了自動駕駛領域在開源端到端實車部署方案上的行業空白。
未來,AIR ApolloFM將持續迭代升級,將大模型技術應用在高質量數據生成及高性能仿真領域,利用生成式AI填補極端情況中場景仿真、模擬不足的問題,提升數據驅動智能,并通過云端車端協同部署,解決當前無人駕駛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提升無人駕駛的安全性能。
創新中心、AIR ApolloFM等重磅人工智能系統發布的背后,既有雙方發揮各自優勢、攜手并進的合作意愿,也有雷厲風行的執行力。
2020年12月,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成立,這是一個面向第四次工業革命成立的研究機構,面向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能醫療等領域,基于人工智能、類腦計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通過理論創新與技術瓶頸突破,實現互聯、感知、認知和行動。
據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介紹,2022年底研究院核心科研團隊穩定形成后開始考慮在地方尋求合作構建AIR+,考慮到人工智能同時位列無錫市“465”現代產業集群五大未來產業和濱湖區“543”產業體系三大未來產業之首,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和智慧物聯又是重點發展領域,這與AIR的重點研究方向高度契合。

這種“高度契合”很快得到大力推動,2023年6月,清華與無錫市、濱湖區三方正式簽約合作設立清華無錫研究院智能產業創新中心,1年后,中心正式亮相。
02 高平臺
國家級創新平臺、院士工作站總數19個
清華無錫研究院智能產業創新中心的成立,只是濱湖與清華大學之間“雙向奔赴”不斷向縱深推進合作的一個縮影,也是濱湖攜手知名院所打造的科創平臺的典型。

先說濱湖與清華。
濱湖向來重視與清華的合作。2022年5月,國內創新領域知名賽事——“第七屆清華校友三創(創意、創新、創業)大賽晉級賽”在濱湖舉辦,首次落地無錫。
目前在錫清華校友已超千人,持續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清華校友、濱湖企業愛德旺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余慶團隊研發的蓄熱式熱氧化爐設備入庫國家科技成果庫。由無錫超算中心(清華團隊管理)等單位組成的超算團隊斬獲素有超算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戈登貝爾獎”。清華教授、濱湖企業清耳話聲創始人宮琴團隊研發的“基于音樂療法的耳鳴檢測治療儀”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不得不提的是,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在濱湖深耕12年,在錫建成了微納電子與系統芯片、集成電路創新服務平臺、能源物聯網等37個研究中心,累計孵化引進卓勝微、沐創、源清動力等高新企業120多家,在很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再說濱湖與其他院所。
近年來,集聚了無錫近90%院所資源的濱湖持續擴大院地合作圈,優質“研發平臺”加速涌現,突出表現有“4高”——
高水平建設現代化實驗室——全力支持太湖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支持江大食品科學與資源挖掘等4個成功重組的全國重點實驗室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研發任務。
高標準布局新型研發機構——加快建設上海交大無錫光子芯片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學無錫先進納米材料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區域性高端創新平臺,構建良性互動的創新矩陣。
高質量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支持江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等孵化器提質增效,構建良好產業創新生態。
高效能推動院所項目建設——建立院所經濟重大項目推進專班,以優質項目拉動產業鏈整體發展,促進院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和產業化。

截至目前,濱湖國家級創新平臺、院士工作站總數達19個,研究范圍涉及未來食品深海裝備等未來產業領域,國家級科技獎項多達17項,省級科技獎項41項,全區科研人才2萬人。
平臺科研與區域產業之間的“高度匹配”也加速推動著“院所經濟”的穩步增長:“十四五”以來,產學研合作項目達千余項,交易額近1億元;2023年,院所經濟地方貢獻達5.5億元。今年前4個月,這一數據為3.2億元。連續3年,高新技術產值比重超76%,無錫第一。
03 高產值
一季度8.02億元,同比增長19%
當前,無錫正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新賽道,2023年無錫人工智能規上企業創造產值近120億元,集聚超億元企業5家,上市企業4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1家。

在“強平臺+強企業”的賦能下,濱湖人工智能產業產值也有良好表現,2023年實現營收55億元,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收8.02億元,同比增長18.77%,其中藍創智能、北微傳感、軟通動力等人工智能企業產值增幅超30%。
更為重要的是,在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上,濱湖的一盤大棋已經悄然鋪開——
產業鏈條——40家人工智能企業構建了一條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基礎層方面,有中微億芯等芯片研發企業;技術層方面,有中科埃姆維等企業;應用層方面,有華通智能、芯感智等企業;AI+醫療領域,有藍軟智能、脈得智能等企業;AI+工業領域,有藍深遠望等企業。
特色園區——錫芯谷人工智能裝備產業園、蠡湖未來城AI產業園、湖景科技園、仙河科技園聚焦人工智能研發、裝備制造、集成電路、元宇宙等發展方向,為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應用提供有力支撐。
專業隊伍——區域人工智能產業推進小組統籌推進區域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研究產業發展趨勢,制定產業規劃、要點,為產業發展提供決策基礎。
產業規劃——由1根主線、兩條細分賽道、N個優秀應用示范組成的“1+2+N”人工智能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即以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全面推動新型工業化為主線,聚焦工業機器人、AI芯片兩個細分賽道進行全產業鏈布局,全面開展AI+行動,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醫療等優勢領域形成N個優秀應用示范。
在推動“1+2+N”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發展上,未來濱湖將從3個方面發力——
企業引育——圍繞工業機器人、AI芯片等人工智能重點產業領域,開展精準招商,支持人工智能企業總部落地,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競爭優勢,推動人工智能核心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實現強鏈補鏈。
技術突破——開展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自適應感知、新型交互模態、機器視覺等關鍵技術及軟件系統研發,重點在智能語音、智能傳感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開源開發平臺等關鍵核心領域形成突破,推動院企協同開展共性關鍵技術攻關。
算力基建——加強算力及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中國移動長三角(無錫)馬山數據中心項目建設,支持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資源升級,以更加優速高質的算力服務吸引人工智能企業落戶。

“用一場‘太湖對話’叩問未來,點燃引擎,煥新發展?!?/P>
濱湖區委書記孫海東表示,在助力江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上,濱湖將堅定不移實施創新強區首位戰略,系統提升清華無錫研究院智能產業創新中心、上海交大無錫光子芯片研究院等科創平臺孵化效率,推動“高精尖”創新資源加速轉化為“看得見”的生產力。